|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德江傩戏瞩目中外 重振旗鼓再铸辉煌

德江傩戏瞩目中外 重振旗鼓再铸辉煌

关键词:德江傩戏,贵州德江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德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dejiang.ccoo.cn
  • 感谢 qqid8355875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5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德江傩堂戏应走文化与旅游“联姻”之路

享有“傩戏之乡”美誉的德江,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她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在这块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荒村僻野里、土家先民在这里繁衍传续,生生不息,为后人保存并留下了内涵丰富,学科齐全,绝技神奇的原汁原味的最古老的完整系统的原始剧种傩堂戏。它至今仍鲜活地保存着土家族的符号与仪式,被专家学者称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其剧本、面具、剪纸、绘画、服饰和演出用的导具上的各色各样的龙、牛、鸟、虎、鱼等图腾符号……无不隐藏着流传久远的历史隐秘。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的戏剧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和人类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考依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德江傩堂戏的现状及文化优势
据贵州知名学者庹修明先生文章介绍:“铜仁地区有傩戏面具数千面,仅德江、思南、沿河等地登记在册的就近千面,可谓全国之最。”德江就有傩面具641面;傩堂戏103坛,土老师 541人,每坛有掌坛师一个,从业人员少则5人,多则lO余人。1986年11月,由德江民委,贵州民院民研所在贵阳共同举办“傩堂戏学术研讨会”期间, 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冢、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观看演出后说:“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逗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 1987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演期间,仅德江提供的107面古旧面具就占展出面具总数的一半左右。展演期间,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各国观众的交口称赞。同时,北京30多家报刊杂志报道了这一消息。1987年《中国建设》第三期以中。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等七种文字向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了德江的傩堂戏。1988年《人民中国》杂志第三期以“贵州·德江”为题专门报道了德江傩堂戏。同年7月,文化部又专程来到德江摄制《德江傩堂戏》专题录像片,同时,由日本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分别于1987年、1990年先后两次慕名前来德江考察傩堂戏。日本学习院大学和广岛大学在考察结束时,赠德江“傩戏之乡”锦旗一面。从此,德江傩堂戏不仅走出了山门、走出了贵州、上了京城,而且还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03年德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和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成功举办了空前盛大的“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德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大陆13个省(市)的专家110余人就“保护、开发与利用傩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讨。会期,中国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考察德江傩堂戏后挥毫赞道:“天涯携手访傩乡,傩歌傩舞处处扬。仿佛苍天新世界,桃源即此不迷航。”2004年日本考察团一行12人慕名前往考察;全国“魅力贵州”采访组新疆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亚妮专访》栏目摄制组、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摄制组、贵州电视台国际部摄制组等有重要影响的媒体先后前往德江拍摄专题片,并在央视1频道、央视4频道、浙江电视台、新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滚动播出。对宣传、推介德江的傩文化资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德江傩堂戏面临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德江傩堂戏固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发挥,但是更要清醒地看到傩堂戏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的诸多危机。一是流失危机:德江傩堂戏蜚声海内外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一些“淘金者”也纷至沓来。从土老师手中购买资料、面具,有的借考古、研究为名将其珍贵资料、古、旧面具骗走。更为可悲可恶的是一些本地干部内外勾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土老师手中廉价买来高价售出,更有甚者是把已经抢救、整理出来的资料、图片、录像带和古旧面具以其昂贵的价格卖掉。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使人甚感忧虑和焦急。二是传承危机:德江傩堂戏虽然分布甚广,坛数很多,艺人不少,他们大都分布在边远落后的土家山寨。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傩戏艺人经常遭到批斗,致使传承陷入了停滞和僵持阶段。改革开放后,土家山寨虽然活跃了起来,但是,掌坛师和艺人们深受“文革”之苦大深了,不愿传承下一代,以恐政策改变而影响后代,传承还是没有放开。随着岁月的流逝,傩戏艺人大多现已白发苍苍,掌坛师年龄更大,并已相继去世。再加上现在一批批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极大,一来不愿学、二是没有时间去学习傩堂戏,这种现象无疑对傩堂戏的传承来说是一种生存危机。三是经费危机:闻名海内外的德江傩堂戏的发掘,无不凝聚着德江民委同志的汗水和心血。然而,面对十分脆弱的德江财政,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护和开发傩堂戏,恐怕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事。要保护好、发挥好、开发好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必须在资金来源上狠下一番功夫。四是管理危机:作为并非戏剧、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德江民委是傩堂戏的发掘者,是他们凭着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忱和执著追求而发掘出来的民间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原德江民委的老同志已全部退居了二线,有的已经去世,即使健在对傩堂戏的管理、研究也是力不从心了。而现在民(委)宗、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都是一些年轻人,对傩堂戏的知识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状况至今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只是需要时又去几个业余爱好者来应付应付罢了。这种管理办法只能倒至傩堂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渐渐地消失。
三、怎样保护和开发德江傩堂戏
尽管德江傩堂戏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异常缓慢,但是,在非常艰难的“文革”时期仍然生存、保留下来,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使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地开发利用,并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走文化与旅游“联姻”之路
(一)强化宣传措施,促进文化交流。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德江傩堂戏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戏剧,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份。要保护和开发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必须建立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了解傩堂戏的学术、艺术的瑰丽和神奇,借以促进文化交流、拉动经济发展。一是在全县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傩堂戏汇演,借此选拔组建几支素质优良、技艺高超,绝技神奇的傩堂戏队伍。二是借鉴外地经验,举力“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中国土家族傩文化艺术节暨德江招商引资洽谈会”、“土家族地区傩堂戏传承与发展恳谈会”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暨乌江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洽谈会或推介会”。三是尽快出台并制定保护傩堂戏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四是要尽快选调和培养懂业务、有特长的同志充实和加强民(宗)委、文化等部门的领导班子,并由民族、文化工作部门将傩戏面具和傩堂戏演出的场景汇编成附有中英文说明的大型画册,公开发行宣传。2003年傩研会期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田耕一郎先生就说过:“中国的傩面具很有特色,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五是积极向国家部际联席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开展申报"中国的傩戏之乡"称号命名工作。
(二)创建傩文化村,营造保护载体。傩研会期间,中央戏剧学院成教学院院长、教授麻国均先生就建议:“德江要抢抓机遇,抓紧申报‘中国傩戏之乡’。同时,建一个傩文化园,可借鉴日本傩文化园的做法、经验,把傩堂戏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完整地保存下来”。民族的东西是世界的东西。未来学家在描绘人类文化全球化前景及其特征时指出:“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却使人们看到在全球化范围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寻根’现象, 已越来越发展成一种趋势”。为使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标本为“戏剧之源’’和“傩戏之乡”盛誉的德江傩堂戏得以保护和传承。务必遵照文化部关于“在传统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要推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建立;对一些濒于灭绝的民族民间绝技、绝活等文化遗产,要抓紧抢救和保护”和“在搞好西部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同时,要重视西部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并举”的规定要求。建议政府在交通便利,信息快捷,水质优良,电源保障,环境优美,自然景观集山、水、洞为一体的城郊五公里处笔架山下大龙矸创建一个“民族文化村”或“傩文化村”。并把它建成既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又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打造文化品牌,突出开发重点。德江傩堂戏为“戏剧之源”的本质所在就是掌坛师们把民间传说故事、民俗、宗教仪式、严酷的现实生活和土家先民追求和憧憬新生活的梦幻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只要傩戏艺人戴上体现人物独特个性的傩面具演出时,就会为世人勾画和描绘一群群个性独特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慕慕激情动人的悲剧喜剧。为使傩堂戏发扬光大,繁荣升华,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在打造文化品牌、突出开发重点的原则指导下,坚持“产业文化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开发傩堂戏资源与发展旅游新兴产业相结合。抢抓“大乌江一一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机遇,把傩堂戏的演出、傩面具的展览融入乌江的绝壁纤道、三层天险、绞淮奇观和明代文豪田秋先生“黔中砥柱”字迹石刻等自然风光之中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二是要与创建民族文化村相结合,在民族文化村中建立集展览、演出、传承.研究为一体的傩堂戏博物馆,使之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三是与易地移民工作相结合,把居住条件恶劣、生活困难的掌坛师、傩戏艺人举家搬到民族文化村或各旅游景点居住,借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四是与新一轮扶贫工作相结合,要求各帮扶部门在实施扶贫工作中,选择其民族乡村从事傩面具雕刻的艺人以及其它根雕、木雕、竹雕和传统工艺品制作加工的极贫户作为帮扶对象,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在挖潜.发掘和扶持民族民间各种各类艺术人才的基础上,实现既能生产出更精更美更为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又能达到“扶持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的扶贫效果,使之真正走上一条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之路。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